加入收藏 | 進入舊版
國內(nèi)國際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國內(nèi)國際 > 內(nèi)容
長征路上學黨史·贛南記憶丨為什么這座紀念碑高19.34米?
來源:贛南紅客戶端 作者:未知 時間:2024-07-16 瀏覽字號:[ ]

沿著長征路學黨史

在贛州紅色文化中

感受中國革命不朽的精神

贛南記憶,屬于你我的紅色記憶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碑

位于贛州市于都縣高19.34

底座邊長10.18

象征著中共中央、中革軍委、

紅軍總部、中央機關和中央領導

于1934年10月

在此集結(jié)渡河出發(fā)

碑身為雙帆船造型

象征著中央紅軍從此揚帆出征

碑座上的三幅巨型浮雕

分別以“集結(jié)”“出發(fā)”“奉獻”為主題

周圍的圍欄上雕刻著

中央紅軍各軍團渡河出發(fā)的

八個主要渡口

碑座左右兩側(cè)分別刻有一首詩

一首是葉劍英元帥

在1962年建軍節(jié)前夕

為了緬懷當年贛南軍區(qū)

政治部主任劉伯堅而寫的

紅軍抗日事長征,

夜渡于都濺濺鳴,

梁上伯堅來擊筑,

荊卿豪氣漸離情。

詩中前兩句描寫了

紅軍夜渡于都河的情景

后兩句引用了

燕國人高漸離

在易水邊擊筑高歌

送別壯士荊軻的歷史典故

字里行間

飽含著革命戰(zhàn)友間的真摯情誼

再現(xiàn)了一幅真實感人的送別場面

另一首詩是解放后

第一任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同志

在長征途中寫就的

《長征歌》里的第一首

十月里來秋風涼,

中央紅軍遠征忙。

星夜渡過于都河,

古陂新田打勝仗。

這首詩

就是當年中央紅軍夜渡于都河

踏上漫漫征途的真實寫照

當年,中央紅軍渡于都河時,河面寬有600多米,水深1-3米,河上沒有橋,所以大部隊要過河就只有依靠架設浮橋。為了保證紅軍順利渡河,在中共贛南省委、省蘇維埃政府領導下,于都人民傾其所有,大力支援紅軍。沿河的老百姓都把家中的漁船全部捐獻出來,先后匯集了大小船只800多條,有的用作架設浮橋,有的用作擺渡。為了避免敵人飛機的轟炸,隱蔽紅軍的戰(zhàn)略意圖,架設浮橋都是在傍晚五點以后開始進行的。傍晚時分,有組織的群眾就從四面八方涌向架橋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飯,還有的架設浮橋。紅軍渡河后,要在第二天凌晨六點以前把浮橋拆除,依次靠岸排開,傍晚五點以后又要重新架橋。

據(jù)統(tǒng)計,在于都縣60華里的河段上共架設浮橋5座,先后架橋、拆橋15次。如今,在渡口邊看到的就是復原的浮橋。由于架設浮橋還需要大量的板材,于都沿河兩岸的人民都自覺地把家中所有可用的材料捐獻了出來。家家戶戶的門板、床板、店鋪板,只要架橋用得上,就沒有人會留下一塊,有的老百姓甚至還把正在掛果的瓜棚都給拆了。當時有一位70多歲的曾大爺,在將家中所有的門板、木材捐獻之后,硬是把自己準備了多年的壽材送到了架橋工地。像曾大爺這樣的于都老人還有很多。

長征渡口 貢水奔流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碑如帆而立

仿佛在默默述說著

90年前的那場遠征

與它隔江相望的于都貢江新城

高樓林立 坦途相連

時光沒有磨蝕人們的記憶

紅軍故事被廣為傳頌

長征精神被永遠銘記